1、婴儿腹泻
(1)脾虚泻: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2)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摩腹。
(3)湿热泻: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清脾经。
2.呕吐
(1)寒吐:补脾经,揉板门,推三关,推天柱骨,揉中脘。
(2)热吐:清脾经,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揉板门,推天柱骨,推下七节骨。
(3)伤食吐:补脾经,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按揉足三早。
3.腹痛
(1)寒痛: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掐揉一窝风,拿肚角。
(2)伤食痛: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拿肚角。
4、发热
(1)外感发热:推天门,推眉弓,揉太阳,清肺经,清天河水。风寒者加推三关,拿风池;风热者推脊。
(2)阴虚内热:补脾经,补肺经,清天河水,推涌泉,按揉足三里。
(3)肺胃实热:清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清天河水,退六腑。
5.咳嗽
(1)外感咳嗽:推天门,推眉弓,揉太阳,清肺经,运内八卦,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揉肺俞。
(2)内伤咳嗽:补脾经,补肺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揉中脘,揉肺俞,按揉足三里。
6.小儿保健
为增强小儿的体质,平日可以经常给小儿做如下推拿按摩,以起到保健作用:
补脾经,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揉涌泉。
二、捏积疗法
(一)捏积疗法简述
捏积疗法又称捏脊疗法,属中医学推拿疗法范畴,西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行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与近代捏积疗法的施术部位及手法十分相近。捏积疗法是以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卫气营血、经络学说为理论,并以中医学的辨证施治为原则,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来达到治疗小儿疳证等脾胃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腹为阴、背为阳,而脊又在背部的中央,督脉又循脊而过,督脉的特定循行路线决定了它具有统领全身阳气的功能;同时又与阴经任脉相连;此外,足太阳膀胱经也位于督脉的两旁,在这条经脉上分布着与人体内部脏腑相联系的脏腑俞穴,这些脏腑俞穴通称背俞。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督脉、任脉以及背俞穴得到了相应的刺激,可以调整小儿的脏腑功能,促进机体的机能活动,还可以达到治疗小儿脏腑疾病的目的。因此,捏积疗法对小儿机体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的治疗作用。
(二)施术的步骤及疗程
术者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施术从长强穴开始,术者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前后顺序,自长强穴向上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此为捏一遍。如此循环,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从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术者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地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加强疗效。最后一遍结束后,术者用双手的拇指腹部,采用揉、按并作的手法,对腰部的肾俞穴揉按10次,至此施术结束。每天清晨空腹施术1次,连续6天为1个疗程。